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很多科技型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因爲它不僅能爲企業帶來榮譽,更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然而,在申請過程中,專利數量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爲,只要有一項發明專利或五項實用新型專利就足夠了,也有人認爲需要15-18項專利才能穩妥。究竟哪種說法更靠譜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專利數量並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唯一標准。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評價標准》,知識産權只是其中一個評價指標,占比30%。其他評價指標還包括科技成果轉化(30%)、研發機構管理水平(20%)和成長性指數(20%)。
在知識産權評價指標中,科技成果轉化占比最高,達到30%。所謂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産實踐,創造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過程。
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分標准主要依據年平均轉化科技成果的數量。如果企業每年平均能轉化5項或以上科技成果,則可獲得滿分(30分)。而如果年平均轉化科技成果不足1項,則只能得0分。
專利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證明形式。一般來說,一項發明專利或五項實用新型專利可以證明企業擁有相應的科技成果。但如果企業沒有將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爲實際産品或服務,則無法獲得高分。
因此,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與其盲目追求專利數量,不如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只有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産實踐,才能真正創造價值,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青睐。
除了科技成果轉化之外,專利數量還與研發費用和高新技術産品銷售收入等其他評價指標相關。
研發費用: 研發費用是評價企業研發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研發費用占企業營業收入的比例越高,企業獲得高分的機會就越大。而專利申請也是研發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專利數量越多,企業研發費用的可信度也就越高。
高新技術産品銷售收入: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高新技術産品銷售收入要達到60%以上。而專利可以證明企業的技術水平,因此專利數量越多,企業擁有高新技術産品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新技術産品銷售收入也就越高。
綜上所述,專利數量並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唯一標准,也並非越多越好。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規劃專利策略。
如果企業擁有核心技術,並已將其轉化爲實際産品或服務,那麽一兩項發明專利就足夠了。
如果企業的産品種類較多,或研發費用占比較高,那麽可以適當增加專利數量。
但無論如何,都應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産實踐,才能真正創造價值,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青睐。
上一篇
下一篇